沈阳博物馆

 

2021年12月21日下午13时整,伴随着十响钟声,沈阳博物馆开启历史之门,正式开馆。

 

沈阳博物馆筹建达36年,是省会城市中最后一个成立的博物馆。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沈阳博物馆的建设,把建成开放沈阳博物馆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沈阳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十大重点项目之一。

 

2020年初,多家国内顶级设计单位参与设计方案投标,经过数轮竞争选拔,体验科技的方案以领先第二名20余分的优势脱颖而出。在建馆筹展的过程中,组建了由体验科技董事长、首席总设计师刘鉴君作为项目总经理的最强团队,进行深化设计和建馆布展工作。

 

沈阳博物馆目前文物仅有2535件(套),不是以文物数量见长的博物馆,体验科技在设计中运用独特的展陈设计吸引观众,将精品文物和现代科技结合得天衣无缝,依托世界首创的悬天TM屏技术、阿尔法显示技术、1:1真人比例全息显示技术和历史人物复活技术等先进体验科学技术,创新性地设立了多处沉浸式体验空间,让历史照进现实。

 

沈阳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方案紧紧围绕文化沈阳、历史沈阳建设,高度重视挖掘弘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打造城市新IP,提升文明感召力、激活文化生命力、放大城市影响力,代表着沈阳根深叶茂的人文精神,并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沈阳历史文化的认知。

 

 

 

 

巨大冰屏壁画是世界博物馆首创

 

每位走进沈阳博物馆的观众,首先会被眼前如梦似幻的巨大蓝色冰屏壁画吸引,冰屏壁画上的图案,好似东北人家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每一个图案都包含沈阳各个重要历史节点,也是从这里开始,观众将打开“历史之窗”,去感受沈阳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正面的冰屏壁画将北方特有的冰花图案和能够代表沈阳重要节点的历史内容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屏历史壁画艺术。“冰花”中有秦开、努尔哈赤等创造沈阳历史的人物,有千秋万岁瓦当、铜镜等代表沈阳的考古重要发现,也有无垢净光舍利塔、大政殿等地标建筑。与正中冰屏壁画相对应的,是两侧展厅墙上的环屏冰屏壁画,上面书写着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观众可以通过诗句了解沈阳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

 

冰屏壁画所体现的“冰花精神”,代表了沈阳的精神——越是寒冷和黑暗,越是灿烂绽放!

 

 

世界首创的悬天TM屏实现悬浮交互体验

 

选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采用世界首创的悬天TM屏技术,将文物实现悬浮空气显像、空气触摸的全息展示,让文物与观众互动起来。


悬天TM屏实现了完全非接触操作,是触摸查询的升级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疫情期间,博博馆不能使用触摸屏的难题,特别适用于疫情后的需求。

 

 

充分利用公共空间,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沈阳博物馆是一座异形建筑,俯瞰图宛如红山文化之中的玉猪龙。这种建筑结构造成展馆有效展陈面积不足7000平方米。为充分利用公共空间,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观展体验,馆方下足功夫。


一踏入沈阳博物馆,就相当于走进一座超大的“天地阳”数字序厅,开启了720度沉浸式漫游博物馆之旅。一楼面积达300平方米、高达22.5米的高大开敞公共空间里,采用层叠的深加工工艺形成高9米的冰屏、以传统日晷为设计灵感的“阳光历史时钟”等,是博物馆最大亮点,令人惊艳不已。


“微文物”的概念贯彻整个场馆:特制的主服务台下方,点缀着民国时期的电话机等;咖啡馆的编钟隔断、精心设计的观众座椅,均选择了有馆藏文物元素的设计,无形之中增加了公共空间的人文气息。

 

 

24个数字化设计,让文物活起来

 

沈阳博物馆在实现“可看、可听、可触摸、可互动”上下足功夫。在展陈设计中,采用多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沉浸式体验文化装备技术,广泛应用悬天TM屏显示技术和空间定位技术、阿尔法显示技术、1:1真人比例全息显示技术和历史人物复活技术、五通道阿尔法显示和全息数智人技术等,实现全新的感官、交互体验,馆内数字化应用项目达到24项。
应用无眼镜、无头盔的最新一代VR技术,在汉代生活等展项,实现了全色彩的数字立体显示。采用立体再现的方式,在全国博物馆中首次将百年前老沈阳档案立体化呈现在观众面前。

 

 

 

扬长避短,增加复原场景设计

 

沈阳博物馆文物数量不多,精品文物更少,因此在展陈设计中,将文物展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依托先进科学技术,创新性地设立了多达38处独特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把赋形与赋能结合起来,通过让文物“活起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天眷盛京”展厅,有王公贵族与黎民百姓共同安居的“盛京十二时辰”场景;在“沈阳源流”展厅,一组新石器时代渔猎、祭祀的全息影像,再现7200年前新乐人的日常;西扎哈气遗址是沈阳地区首次发现辽金时期金属、骨器综合性手工业作坊遗址,填补了本地区该领域的考古发现空白,辽金展区借用《清明上河图》冶铁作坊片段,展现当年金代冶铁作坊的想象场景;可触摸查询的《四库全书》全文,拉近观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近代风云”展厅最后一幕的精巧构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解放战争的硝烟,沈阳终于获得光明,走向新生。观众站在博物馆复原的中街一家店面二楼向窗外望去,可见三维投影的解放军和沈阳市民欢天喜地,锣鼓喧天的场景,这座城市全新的历史气象一览无余。

   

  

 

充分利用缝隙空间,打造“历史之门”全息场景

 

一座座“历史之门”,是体验科技的创造性发明——针对无法利用的狭小空间,因地制宜,打造全息场景,将实物和光影相结合,让文物和展区有机融合。一个个缝隙空间,亦真亦幻,引导观众融入历史情境之中,有穿越时空之感。


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过渡区域,观众可以看见火光穿透层层玻璃,呈现出迷幻的无限镜像空间,仿佛正在穿越历史;在辽金展区,可以看见千年前沈州繁华的市井风情,真实的商铺与虚拟的小桥流水融为一体;在沈阳著名文物“大十面”展区,石碑上原已模糊不清的碑文,通过投影技术缓缓再现……

 

 

 

大胆尝试,以色彩强调历史底色

 

在展馆主体色彩的打造上,体验科技力争呼应每段历史时期或展陈内容,使之具备一定逻辑联系。整个展馆以深灰色铝板墙面做基础色调装饰,以此增添古朴质感,并结合灯光设计,为观众营造整体暗环境。同时,根据各展厅的不同主题,选定相应的展示色调。


例如,一层为沈阳故宫专场,背景色选用金红琥珀色,既可以使用色彩反差将文物衬托出来,又与宫廷精美华贵的展品特质相呼应;家具展厅中文物为清宫家具,多以檀木为主,遂采用宫廷蓝为背景,衬托出皇家的富丽堂皇。二层“沈阳源流”展厅,以暗蓝色为主色调,寓意沈阳历史源远流长,宛如大海波涛层层翻涌、永无止息;“天眷盛京”展厅,采用宫廷黄为主色调,与盛京盛世交相辉映;“近代风云”展厅突出沈阳工业发展史,采用蓝、绿、红三种颜色作为不同时期的主色调。三层青花瓷展厅,以柔和的蓝白色调,展示出青花瓷清丽优雅的特性,展览设计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魂,贯穿始终,并打造了青花纹饰主题的空中设计……


步入沈阳博物馆大厅,人们便沉浸于清澈明亮的冰蓝色之中,这是序厅穹顶和冰屏的底色,突出沈阳历史源自一条大河、千万年以来文明源远流长的主题基调,从而使沈阳博物馆拥有了又一大亮点——“市博蓝”。

 

 

 

《沈阳历史陈列》展填补沈阳空白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沈阳从未有过通史展。沈阳博物馆《沈阳历史陈列》展,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从1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1948年沈阳解放,该展览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这座城市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使沈阳过去碎片化的叙事连缀成一部完整的地方通史,全域、全时段、全方位解读沈阳历史全貌。


版文、配图、场景、铭牌等,几乎每一步都再三校正。其中,仅为制定“沈阳历史建置沿革表”,就四次增益,多位历史、考古学界的泰山北斗把关,诸多参与者齐心协力,打磨沈阳通史,使之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精品文物首次展出讲述沈阳不为人知的历史

 

开馆之际,沈阳博物馆和新乐遗址博物馆联合展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最早的木雕——炭化木雕艺术品,俗称“太阳鸟”。该文物以往很少公开展出,此次仅展出一周。


按照珍稀程度,沈阳博物馆拟定的“镇馆三宝”为:辽代纯金面具(中国第三、辽宁第一)、白釉黑彩梅瓶(海内孤品,可能是秋捺钵狩猎场景第一次出现在瓷器上)与白釉褐彩梅瓶(证明釉下彩这种工艺在辽代已出现,比以往认知提前一个世纪)。

 

 

案例欣赏

Case Appreciation